從焦慮到自信!心理學揭示女性情緒健康的秘密

2024-10-03

隨着社會變遷,香港女性面對多重角色的挑戰,她們通常在職場追求個人成就,同時兼顧照料家庭成員的責任,因而承受一定程度的生活壓力。臨床心理學家胡潔瑩博士形容當代女性的角色有如「家居工程師(Domestic Engineer)」,面對社會期望、職場、維繫家庭及自我價值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令她們在追求安穩幸福的路上面對挑戰,從而需要尋求合適的方式緩解壓力,維持心理及精神健康。

多代照顧者角色

胡博士認為,女性身體結構獨特,每到特定人生階段自然而然地會出現各種與生育、更年期等有關的生理和精神健康問題。另一方面,當代社會邁向智慧型、數碼化,加上全球性別平等的推動,女性的社會地位、待遇及教育水平均大幅提升,令她們多了職業、角色可供選擇。「然而,女性多元化的角色可以說是一種動力,也可以是一種壓力。」她提出其中一個最為顯著的角色便是「多代照顧者」,即時下女性或要兼顧照顧祖父母、父母、丈夫、孩子等多代的家庭成員。


臨床心理學家胡潔瑩博士形容當代女性的角色有如「家居工程師(Domestic Engineer)」。

胡博士續說:「女性與生俱來附帶母性(Maternal instinct),擅於聆聽、溝通,語言發展較男性強,因此或多或少傳統上背負着照顧者的角色。隨着我們的醫療進步、人均壽命延長,這一代的女性除了照顧自己的丈夫、孩子外,還要照顧自己的父母、祖父母,照顧範圍橫跨三至四代。此外,小朋友的教育水平也提升不少,意味父母需要學習更多的知識及技能教育下一代,以助子女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難免壓力倍增。當女性在追求自我實現的同時,還面臨來自生活、家庭、社會期望等方面的壓力,若某一方失衡,不僅會影響她們的身心理健康,還可能對整體生活質素產生深遠影響。」

個人期望與責任感

人們普遍以為壓力的源頭來自外界,比如傳統社會、工作環境、家庭成員、旁人的不理解等,但胡博士反映亦有機會是「從內到外」,源於自己:「我們發現抑鬱或焦慮的婦女的壓力來源很多時來自個人期望和責任感。她們總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要求自己達至盡善盡美的境界。舉例說,有雙職婦女會規限自己下班後必須讓家人得以在七時吃飯;小朋友必須九時刷牙,九時半上床睡覺;有些丈夫或家庭成員幫忙吃飯後洗碗,但她們總認為碗碟不是自己洗的就不夠乾淨,於是會花時間從頭洗一遍,這些強迫思維及行為容易令自己及家人產生莫大的精神壓力及家庭衝突。」

適度的壓力可以成為推動力,但過多的壓力則有機會誘發一般精神障礙(Common mental disorders),例如情緒低落、焦慮、抑鬱、厭食等症狀,生理不適則常見頭痛、肌肉繃緊、肩頸膊痛等。一般而言,女性一般較男性容易出現相關症狀,而接受精神障礙治療的病人中,女性患者亦較男性多。


胡博士建議三大對策,幫助女性先從個人層面緩和身心健康:一、改變意識形態;二、培養興趣;三、為自己保留Me Time。

支援女性心理健康

胡博士建議三大對策,幫助女性先從個人層面緩和身心健康:「一、改變意識形態。當女性開始厭倦任何一個角色時,需要停下來檢視及調整自己在角色上的定位,唯有取之平衡才能帶來動力,勝任更多的角色和責任;二、培養興趣,學習新事物。知識就是力量,可以令生活領域更充實,同時增強自信心;三、為自己保留Me Time,比如休養生息、做運動、練習呼吸等。」

2024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