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雅地迎接黃金歲月 中醫角度剖析女性更年健康奧秘
中醫角度而言,女性每個生理階段以7年為一個周期。當女性達到第7個7年,即49歲左右,通常會開始面臨更年期,其後隨年齡增長踏入老年期,這些都是生理現象的自然法則。每個階段伴隨着腎氣的減少,女性或會出現潮熱、皮膚乾燥等症狀,中醫稱之為「天癸衰竭」,在現代醫學可被視為內分泌系統改變的過程,而中醫則旨在提供一個平緩的過渡期,幫助女性減少症狀的出現,紓緩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自然而然的生理變化?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中醫臨床副教授錢穎儀強調:「女性不論踏入更年期或老年期,卵巢功能必然會隨年齡增長而逐漸衰退,這是自然而然的過程,只要調整心態面對,採用合適療法減少腎氣的流失,好好紓緩症狀即可。可是,當今社會風氣吹捧延緩衰老,對女性構成一定的壓力,同時普遍都市女性因家庭及工作關係,容易熬夜、睡眠少,導致女性荷爾蒙不穩,其相當於肝氣鬱結,會影響氣血的循環,誘發焦慮及身體不適。」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中醫臨床副教授錢穎儀強調,女性不論踏入更年期或老年期,都是自然而然的過程。
女性在更年期的常見身體不適症狀包括潮熱、冒汗、失眠、掉髮、眼乾、皮膚乾燥、陰道乾澀、耳鳴、骨痛等,另有月經失調的婦科問題,比如經期不規則或持續出血。然而,並非所有女性都會出現明顯的症狀,而每位女性的經期模式也會因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錢副教授認為,壓力、睡眠不足、熬夜、懷孕次數太多,以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譬如節食、不吃米飯、進食過多冷食等,都容易令脾胃受損,從而加速這一過程的提前出現。
女性在更年期的常見身體不適症狀包括潮熱、冒汗、失眠、掉髮、眼乾、皮膚乾燥、陰道乾澀、耳鳴、骨痛等,另有月經失調的婦科問題。
針對性的中醫療法
錢副教授表示,中醫採用辨證施治,專注於陰陽平衡,針對不同的腎氣不足問題而採取相應的療法。假設女性遇上陰陽失衡、氣血不足等問題,她建議可以通過藥膳、花茶、針灸、穴位按摩、運動等方法調理腎氣來改善症狀,延緩衰退。
錢副教授建議,(前者)合桃、淮山、蓮子可熬製成湯,有助補腎健脾;(後者)桑葚、杞子及玫瑰花可沖配成花茶,具養血疏肝作用。另配合針灸或穴位按摩,可幫助氣血流通。
「根據不同的症狀,我們有針對性的紓緩療法:對於潮熱的症狀,可以採用滋陰斂汗的食材熬湯,補肝腎、除虛熱,例如熟地和浮小麥;掉髮則可通過針灸和中藥調理,包括何首烏、熟地等來補腎養血;針對耳鳴的患者,可通過服食補腎的藥材,並結合耳部針灸,促進氣血流通;骨痛則需補鈣和進行適度運動,以提高骨質密度,甚或可以按摩『合谷穴』或『三陰交』等穴位幫助紓緩痛症。」她補充。
錢副教授亦鼓勵女性根據自身體質選擇適合的運動方式,幫助增強身體質素、疏通經脈。
除此之外,錢副教授亦鼓勵女性根據自身體質選擇適合的運動方式,幫助增強身體質素、疏通經脈。她形容:「中醫昔日叫『導引』,意指利用肢體活動引導身體的血液流通,令到經絡循行。氣血稍弱、腎氣虛弱人士,開始時未必適合進行高强度的運動,反而有助鍛鍊平衡力、筋骨拉伸、八段錦等等的輕度運動則較為適合,待氣血補足後才進一步開始其他力量訓練及無氧運動,過程宜循序漸進。再者,女性透過情緒管理和良好的生活習慣來調節心態,減輕壓力和焦慮,均有助渡過階段性的更替,保持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