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认识性别主流化
性别主流化的起源
性别主流化(前称「性别观点主流化」)是一项由联合国提倡促进妇女权益及两性平等的全球性策略。1995年在北京举行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通过的《北京行动纲要》确立了这项策略。此后,很多国家相继在决策过程中采纳性别主流化的概念。

甚么是性别主流化?
性别主流化是指在所有范畴的法例、政策和计划的设计、实施、监察和评估过程中,考虑性别观点及需要,以致力确保两性可以同等享有并受惠于社会的资源和机会。
为甚么需要性别主流化?
男女有着不同的生命历程、需要和经验。由于男女有别,一些看似一视同仁的政策和措施,在实行起来可能会对不同性别的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把性别作为一个独立的考虑因素,务求不会对两性造成不公。
应用性别主流化有甚么好处?
性别主流化的目标旨在促使决策者在处理日常事务及制定政策时,考虑男女的情况,以平衡不同性别的需要,让决策者作出更明智的决定,达致更妥善的管治。这种决策方式可使新政策、法例和计划,或现行政策、法例和计划的修订更广为市民所接受,并帮助它们更有成效及效率地实施。性别主流化被世界多国确认为一项优良和现代化的政策管理措施。
性别主流化促进男女的权益,有助我们识别男女在不同环境中(例如在工作地方、学校、家庭、社区以至整个社会)的不同需要、关注事务、限制、权益和价值取向。机构人员如能在不同层次的决策和推行过程中顾及到性别观点,便可更有效地识别和照顾到使用者的需要,使工作的效率更高,成效更大。
若有关的政策、法例或措施是性别中立 (gender neutral) 的,是否意味不需要性别主流化?
某些政策、法例或措施看似与性别没有明显关系或影响,男女一视同仁,但基于各种社会及文化背景赋予男女各自的角色及责任,一些对男女采取相同对待的政策和措施,实行起来可能会对男性及女性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商场使用不同的物料作地板及围栏,固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但表面看来其对男性或女性使用者的影响似乎没有分别。事实上,如果商场使用反光物料作地板,以及使用玻璃围栏,可能会令穿裙子的女士尴尬。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性别敏感 (gender sensitive) 的态度,了解到两性的特征、面对的处境而给予适当的对待,以达致真正的公平。
性别主流化是否偏重于某个性别的需要?
性别主流化的焦点在于将不同性别的观点和需要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性别主流化并没有忽略某性别的需要,反而是着重所有性别的需要。
强调性别主流化会否忽略考虑其他因素?
性别主流化只是提倡把性别观点和经验纳入主流考虑,而不是唯一或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应用性别主流化不排除其他考虑因素。负责制订政策或措施的决策人员,应平衡各种考虑因素的重要性,作出最合适的决定。

甚么是性别平等?
性别主流化的目标是达致性别平等。性别平等指不同性别的人能获得平等的权利、责任及机会。平等并不代表男女会变得一样,而是指两性的权利、责任及机会并不取决本身的性别。性别平等意指两性的权益、需要及所关注的事项均会被考虑,以及认同男女各式各样羣体的不同。性别平等并不只是女性的议题,反而应该关注及全面顾及男性和女性。性别平等应被视为人权议题和以人为本的持续发展所需的先决条件及指标。
性别课题联络人
特区政府决策局和部门设有性别课题联络人(联络人),在所属单位内担当联络和谘询人的角色,协助提高部门人员对性别课题的认识和了解,并在其工作范畴内推广检视清单和性别主流化概念的应用。
如欲获得更多详情,请浏览专题网页。